![]() |
异域网络恭贺徐州盛斯达徐工吊车配件销售部网站改版成功!!(07-16)
|
|
|
![]() |
一家走向市场的科研机构能释放多大能量?
从“断皇粮”后的挣扎窘境,到营业收入过800亿,利税120亿,位列全球同行竞争第一方阵……中联重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央级科研机构改革发展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1999年、2000年分两批转制的200多家中央级科研机构中,中联重科的产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到了这个群体总额的21%、29%、19%。
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记者近日走进中联重科,探寻它的“变身”之道。
“不能少了一个传统的科研院所,多了一个传统的国企”
1992年,詹纯新带着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了中联重科。第二年即实现利润230万元。
最初设计的中联重科完全市场化运作,研究院按事业单位运行的“一院两制”模式,逐渐凸显弊端
人员论资排辈、人浮于事、因人设岗。旧体制下企业单位的老习气,在新生的中联弥漫。
1996年,詹纯新在职工大会上明确提出:“不能少了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国有科研院所,多了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一院两制”,宣告终结。
通过机构精简,中联的管理部门由14个减为7个;“正式职工”的人事档案全部封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以岗定酬;未能上岗的职工,不论原级别、资历,一边参加技能培训,一边继续寻找岗位,三年内可以享受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
“脱胎换骨”后的中联,随之演绎出一条惊人的发展曲线销售收入和利润十余年来均以50%的增速迅猛发展,到2011年,营业收入已达848亿元,利税近120亿元,位列全球工程机械第七。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