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异域网络恭贺徐州盛斯达徐工吊车配件销售部网站改版成功!!(07-16)
|
|
|
![]() |
![]() |
吊装下井 |
追求创新,营造进取氛围
九江盾构工程项目部是个年轻的管理团队,6位项目负责人基本出生在七八十年代。在项目经理刘广仁的带领下,这个团队积极创新,充满活力。
“盾构施工技术含量很高,所以我们必须在团队里提倡一种崇尚技术与创新精神的风气。这样做才能避免固步自封,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刘广仁说。
九江盾构项目部提倡“科技创新水平就是工程创利水平”的理念,广泛开展攻关课题研究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施工中遇到难题,项目部就会发起群众性的攻关倡议,项目员工都自觉钻研,搞管理的人给技术人员提个建议,或许就开阔了思路,搞技术的人有时也给管理人员支个招。在九江盾构项目部,以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九江盾构项目部,随处都能见到创新的痕迹。项目部在丘陵地带建设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双层立体施工场地就是一个创新。这一创新使这个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体落差28米、坡度45至55度的丘陵地带建设营地的难题迎刃而解。在施工场地建设方案研讨中,技术人员又提出了“挖填平衡”的设想。这就要求在施工中使用挖山土填平沟壑,不从工地外往里拉土,也不从工地往外运土。经过土方量测算,这个设想最终得以实现。
九江盾构项目部的小创新遍布每一个角落,不经意地发现都会给人一种新鲜感。记者偶然注意到,营地四周的护栏上安装着一个个水龙头。记者试着拧了一下,汩汩清水流淌而出。制作营地护栏的方钢同时还是一条输水管线,并且这是建设营地时一位员工提出的建议。
技术攻关,演绎穿越重头戏
技术创新在九江盾构项目部一直是重头戏。
项目部始终把技术攻关作为确保工程进度和培养技术人员的重要手段。项目部以施工技术部为主体,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对工程的重点、难点设立课题,如深井条件下盾构机一次吊装下井技术、如何突破长距离盾构隧道运输瓶颈难题等。在项目部技术人员的钻研下,这些难题都被攻克了。
九江盾构项目属长距离盾构施工,用电负荷增大。项目部原有电气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需要,需要进行增容改造。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部也走出了一条新路。技术人员分析研究了大家提出的多种方案,最终根据施工现场不同时期用电负荷情况,确定了一个最经济的方案。项目部增加一套低压供电设备,和原有10千伏箱式变电系统形成两套互相独立的高、低压供电系统,并升级改造了原箱变低压系统。通过双供电系统应用,项目部达到了合理配置电能,节约成本支出的目的。在现场用电负荷较低的工程前期和后期,可单独使用低压供电系统,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可以保证10千伏箱式变电系统及时撤场检修。刘广仁告诉记者,据测算,项目部全年将节省电费支出80万元。
管理创新,凝聚无形力量
提到物资管理,人们就会想到大本的账册和分类繁杂的物品。在九江盾构项目部,记者却没有看到这样的账册,他们使用的是一套先进的仓库管理软件。
这套软件是研发机构根据项目部的要求定制的,软件拥有数据查询、数据统计、预警提示等功能。物品供货商、经办人、库存数量、管理人、使用去向等信息都能在软件中查询。根据软件使用人的设定值,在物品库存超出最高限量和低于最低限量时软件会发出预警,及时提醒物资采办部门修正采购计划。一位库管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软件的使用降低了库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是项目物资管理的一大进步。
在九江盾构工程中,项目部创新设备管理理念,推行“以保代修”的设备管理方法,通过加强日常养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开工以来,“以保代修”取得了显著效果,九江盾构工程从未有过因设备问题停机超过半天的情况。
为了激励员工学技术,项目部还创新员工管理办法。在九江盾构项目部,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技术考试,考察员工对技术的使用和掌握情况。员工个人收入的10%将和每月技术考试的成绩挂钩,这一管理办法很好地激发了员工学习技术的热情。
拥有创新精神的团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团队。创新精神在九江盾构项目中已经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但推动着项目部管理和施工技术水平向前发展,而且也将成为九江盾构项目部巨大的财富。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