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港城区,一路向西,不过几公里的路程,就到了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及其配套项目的现场。大型工程车来来往往,吊车在上下作业。
据现场的施工方介绍,“建设进程已经过半,目前是大型设备吊装的关键时期”。依照工程进度规划,该工程将于2009年6月30日完工,并于当年9月30 日投料试车。届时,天津梦寐以求的大炼化之梦将得以实现。
而围绕着百万吨乙烯工程,一个新的石化链条正在打造之中:未来天津将着力于构建一条“从原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的产业链”。天津立誓要在渤海湾畔建设一个国家级的滨海石化走廊。
然而,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石化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成为未来天津石化大跃进所必须要面对的考验。
大炼化梦
“建设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一直是天津多年的夙愿。”天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
“九五”期间,天津曾与中石化合资兴建了14万吨/年乙烯工程。1995年投产,但由于装置规模较小等原因,建成后很快陷入亏损局面,到1998年,天津石化乙烯项目负债总额已达72.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6%。
“那几年全球各大石化企业都在上马乙烯项目,市场竞争加剧。根据测算,单套乙烯装置的规模需达到45万吨以上才能盈利,14万吨的年生产规模显然落后竞争对手。”天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
此后,天津石化乙烯项目就一直谋求扩充产能,以形成规模效应。
天津石化炼油工程从250万吨/年,经改造升级为500万吨/年炼油加工能力。2001年又投资对主要生产装置进行了挖潜改造后,乙烯生产能力增至20万吨/年。
在多方运作的情况之下,2004年3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大型乙烯工程立项,同年12月1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办公会确定了天津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的加工产品方案。
“当时的方案,就定下来,乙烯规模为100万吨/年,并将炼油能力由现在的500万吨改扩建到1250万吨。”该人士表示。
2005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天津分公司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的通知》。自此,天津乙烯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准。
在2006年6月开工仪式上,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表示,中石化天津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后,国家批准在滨海新区启动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项目”。
“当时,这个项目是被当作市里面的‘一号工程’来抓的,书记、市长多次过问建设进展情况,还开过几次现场办公会。”天津市政府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天津方面对百万吨乙烯工程寄予厚望,是看中了这个项目对地方经济巨大的拉动效应。
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基本有机原料,目前约有75%的石油化工产品由乙烯生产。同时,乙烯超长的产业链渗透到纺织、服装、汽车、电子、建材、塑料以及化工等绝大多数行业。据石油专家估算,一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投产,可带动下游1000多亿元产业投资。
“乙烯在我国石化行业占据核心地位,产量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石化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称。
近年来,中国乙烯工业发展迅猛,但乙烯下游产品产需之间仍有很大的缺口,预计到2010年,中国乙烯下游产品折合乙烯的缺口将超过1000万吨。
冯世良表示,目前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突出重点是“增加乙烯总量”,可以预计“在国内沿海地区将形成若干世界级的乙烯生产基地”。
无疑,天津上马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就是想抢占国内乙烯生产的“高地”。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天津100万吨乙烯/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主要包括:10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热电工程和区外工程四大部分,有166个工程子项目。工程总占地面积达455.12公顷,项目主体建设投资268亿元,加上配套工程,总投资达到340亿元。
项目建成后,天津石化的生产能力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乙烯总规模将达到120万吨,炼油能力将达到1250万吨,每年可生产石油、石化和化纤产品为1200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441亿元,税后利润51.2亿元。
“我们曾经做过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可拉动天津工业总产值4个百分点以上,并带动下游产业及配套工程投资约1000亿元。”天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
打造80平方公里滨海化工区
天津方面对于石化产业的遐想,并不止步于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的层次。
天津市曾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挥天津临海综合优势,以建设百万吨级大乙烯项目为龙头,打造一条“从原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的产业链”。
目前,这条链条的搭建也随着大乙烯工程的进展在同步推进,天津方面四处出击,寻找与之对接的化工项目。
比如,2007年1月16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大沽化工股份公司与美国绍尔集团石伟公司签订年产50万吨苯乙烯项目技术引进合同,这是天津100万吨乙烯工程的第一个对接项目。此后,计划投资35.2亿元的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精细化工基地项目在大港石化产业园区正式启建。
这些配套工程,都将摆放在位于滨海新区东南端的滨海化工区内,这里也将是未来天津打造化工产业聚集区的核心所在。
早在2006年,天津方面就提出了一个十年发展规划,明确表示要打造一个“资源集聚、科技领先、节能环保的高水平滨海化工区”。该区域规划面积达80平方公里,一期(2006—2010年)5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大港化工区和临港工业区。
而据天津市发改委内部人士介绍,目前这一区域内已有总投资1000亿元的2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或年内启动,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美国通用、三菱化学等十几家世界500强企业。
“预计到2015年滨海化工区建成之际,天津石化和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4500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总和,利税总额达到900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在5万个以上。”该人士称。
天津方面的远期目标是:到2010年,炼油能力达到3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120万吨;2020年炼油能力达到5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300万吨。
“等最后建成了80平方公里滨海化工区,并将之打造成国家级的石化产业基地,在渤海湾就可以形成一个滨海石化走廊了。”该人士表示。
为此,一些新的“巨无霸石化项目”也在运作之中。
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天津正在选址第二个千万吨炼油项目,目前已经在天津注册合资公司——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根据两国签署的协议,俄方将通过中国支线管道供应中国每年1500万吨石油,其中1000万吨主要用于保障东方石化公司的需要。而国家的千万吨级原油战略储备库和成品油战略储备库也将落户于此。
“我们也是采取盯大企业、大集团,争取大项目的策略。”滨海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在他看来,滨海化工区的建设,如果没有大项目的实施,没有实力强的投资主体的进入,很难撑起3000亿元的投资和产业链的配套与延伸。
为此,进一段时期内,天津市频频与国内四大石化巨头联系,争取项目。除了中石化集团这个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项目,还有中石油集团1500万吨大炼油及配套化工项目;中海油集团在建的原油及天然气开采基地,至2010年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中化工集团也投资300多亿元,欲图在天津形成国内第一大化工新材料基地。
天津所打造的石化走廊,将以炼油、乙烯装置为龙头,锁定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碳一化工和能量综合利用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带动聚烯烃塑料、聚酯化纤、轮胎合成橡胶制品和精细化工四大产业的发展。
环境与市场之考
天津石化大跃进,有完善支柱产业的动因,但另一个方面,也跟石化产业在整个经济格局中所占位置有关。
据天津市发改委一位内部人士介绍,在2007年,天津市的石化产业的总产值已位列六大支柱行业第二位,利税已经跃居首位。无疑,石化已经成为谋求快速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所必须倚重的一个行业。
然而,在大力发展石化行业的同时,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石化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成为未来天津石化大跃进所必须要面对的考验。
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历来是水资源匮乏之地。而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尾闾、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城市,却是中国最为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之一。
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天津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82m3/a,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缺水指标极限500m3/a;地表水的开发利用高达76%,也远远超过国际上40%的临界线,属严重缺水城市。
而石化项目,又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供应,以天津正在筹建的大乙烯项目来看,据天津市内部估算,项目上马之后日用水量将超过8万吨,一年用水总量将突破3000万吨,成为天津市名副其实的“超级用水大户”。
天津方面只能从“海水淡化”上做文章。
不久前,天津石化公司与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签约,由该公司供给大乙烯每年近数千万吨的用水量。这家公司坐落于大港海洋石化园区内,将建设成一座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的海水淡化厂。
“水的确是一个问题,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还是存在缺口,我们正在想办法来满足石化行业的需要。”天津市发改委内部人士介绍。
此外,石化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这恰恰是渤海最主要的污染原因。天津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环渤海水域的重金属含量已经超出正常水平大约2000倍。
显而易见,随着天津石化项目的纷纷上马,这一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将遭遇极大考验。
此外,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日益走低,导致了石化下游产业价格的持续走低。
以炼油为例,成品油价格倒挂导致炼油企业一直处于多炼多亏的状态,国内很多炼油厂已经主动削减产能。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加工量25795万吨,同比增长5.5%,减缓1.5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量5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减缓6.8个百分点。其中炼油行业由2007年同期净盈利237亿元转为净亏损1202亿元;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343亿元。
与之同时,是国内沿海各地纷纷上马大型的炼化企业,目前已形成一条沿海炼化企业带。未来,这些项目都开工运作,产能是否饱和,产品价格是否回落,前期的投资是否能收回都成为问题。
“大乙烯项目应该不会重蹈之前14万吨乙烯项目的覆辙,但长远来看投资回报怎么样、前景如何,还真不好说得太死。”天津市发改委内部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