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留言本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当前分类  
站内搜索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16亿元胜出德比战 中联重科坐二望一

发布时间:2008-07-02   点击率:1631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终于在工程机械领域再获突破。
“收购意大利CIFA完成后,全球混凝土机械企业,中联就是坐二望一。”长沙喜来登大酒店茶座里,记者对面的中联重科(爱股,行情,资讯)董事长兼CEO詹纯新言语中充满兴奋和期待。
53岁的詹纯新起身感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作为中国制造最有前景的板块之一,如果不积极走出国门,就会重演白色家电恶性竞争的悲剧。” 6月24 日晚,中联重科发布公告称,以中联重科为首的国际团队收购意大利CIFA.s.p.a公司 (下称“CIFA”)——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企业——100%股权,收购价格为2.71亿欧元。
依其公告,中联重科实际动用16亿元人民币自有资金,控制了一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人民币的欧美高端品牌(中国混凝土机械收入计算包含汽车底盘,按欧美算法为31亿)。
“意大利的法律层面,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已经请了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在备案,政府收到备案后,一个月内没有反对,就是通过了。”中联重科董秘李健达告诉记者。
“我们所有的对外投资,加起来都比不上中联收购CIFA的这一笔投资,至于结果怎么样,不好评价。”6月17日,与中联重科同为业内翘楚的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回答记者说。
“这次中联重科的海外收购,与前几年TCL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以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的失败案例有很大不同。”浙商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亚辉评价,“因为它发生在中国具有全球相对优势的工程机械行业,买下的企业CIFA虽然负债偏高,但是品牌领先盈利不差,所以收购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甚至可以类比于联想收购IBM,虽然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对于业绩的提升,效果将更明显。”“赢面很大,即使不顺利,以最坏的打算,也不至于对公司形成拖累。”在詹纯新看来,收购CIFA,是中联并购故事的延续抑或高潮。
事实上,八年来,正是通过一连串并购,中联重科这只温和的狮子在工程机械的丛林里迅猛成长。
自2001年以来,中联重科耗资共计4亿元,陆续收购:英国保路捷、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的环卫机械、浦沅集团的汽车起重机、陕西新黄工的土方机械、湖南车桥厂……尤其是2003年公司通过收购浦沅集团,收入由2003年的11.73亿元跳跃到2004年的33.80亿元,同比增长188.11%。
这些连环收购,使得中联重科业务从最初单纯的混凝土机械拓展到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路面机械、土方机械等多个领域,成为目前国内产品链最为完备的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销售收入也从2000年上市当年的2.45亿元提升到2007年的89.73亿元。
“中联多年的收购,包括最初在英国几十万英镑的投资,以及公司2007年做到海外收入占比超过10%,还有公司股东联想收购IBM成功经验和我们的分享,使得我们对于收购CIFA,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且采取了最为稳妥的方式来操作。”詹纯新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
此次收购,中联联合共同投资者高盛、曼达林基金、弘毅投资,股权出资2.71亿欧元。其中,中联重科控股60%,高盛、曼达林基金、弘毅投资三家将共持有CIFA40%股权。换言之,中联占有60%的股份,实际支出现金1.62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6亿多元。三年后,中联再收购其余股东持有CIFA40%的股权。
“公司的共同投资方中,弘毅投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本土基金,高盛公司是具有全球投资管理经验的纯国际化基金,而曼达林基金的股东之一是意大利最大银行联合圣保罗,它的管理团队是相对了解中国国情的意大利本土团队,这一组合可以在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文化和理念的冲突,保证重组整合的顺利进行。”刘亚辉看法乐观。
“并购完成后,在销售网络方面,中联的以国内为主和CIFA的以欧美为主,形成互补;在品牌方面,双品牌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在采购成本方面,二者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在产品技术方面,CIFA可以提高中联的技术水平;在产品制造方面,中联的巨大产能将促进CIFA规模和利润的同步增长。”詹纯新扳着指头算给记者听。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收购成功,将可能增厚中联重科每股收益0.20元到0.25元。”申银万国研究员胡丽梅同意詹纯新的观点。2007年,中联重科每股收益1.75元。
“中联一旦收购成功,除了会超过三一重工而成为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老大,而且在全球市场也直逼行业老大德国的普茨迈斯特(2007年混凝土机械收入约合80多亿元人民币),对于公司进入欧洲市场乃至海外业务开拓也具有重要意义。”孙绍冰如此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