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留言本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当前分类  
站内搜索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五大风电公司风机国产化项目获得突破(1)

发布时间:2009-04-09   点击率:903

  整机制造产业链逐步完善

  作为风电行业发展的关键,风电机组的整机国产化向来为行业重视。日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CRESP)办公室副主任罗志宏告诉记者,金风科技、浙江运达、华锐风电、上海电气、东方汽轮机等5家企业已完成了新产品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研发采购工作,生产或即将生产出样机。风电机组国产化项目实施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业内人士表示,风机国产化项目的突破,将有助于国内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开发高水平、低成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通过认证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实现商业化生产,满足国内风电市场的需求。

  风机国产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了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开展了CRESP项目,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实施。CRESP项目将700万美元赠款支持实施了“风电机组国产化”子项目,经过公开招标和评审,并报国家能源局批准,确定了金风科技、浙江运达、华锐风电、上海电气、东方汽轮机等5家企业为项目承担单位。2008年下半年,5家企业分别获得了120万美元至150万美元不等的赠款,采取联合设计和自主开发的方式研发风电机组。

  目前,从评估情况看,5家企业在风机国产化上取得了突破,都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了新产品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研发采购工作,生产或即将生产出样机。整个项目将于2010年完成验收。

  据介绍,金风科技与德国Vensys公司联合设计开发2.5兆瓦直驱型变桨变速风电机组,已完成样机的设计工作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采购工作,将于今年6月完成样机生产、车间检测和吊装工作,装机地点选择在北京官厅水库风场。

  浙江运达自主开发了1.5兆瓦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安装于中节投张北风电场,自2008年5月并网发电以来,已通过现场3000小时运行考核。

  华锐风电与奥地利Windtec公司联合设计开发3兆瓦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是我国生产的第一台海上大型风电机组,将安装在我国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项目,计划于明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并网发电。

  上海电气与德国Aerodyn公司联合设计开发2兆瓦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目前已完成样机的装配和厂内测试,安装在江苏大丰风电场,正在进行现场调试,即将并网发电。

  东方汽轮机厂与奥地利Windtec公司联合设计开发2.5兆瓦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计划7月完成样机装配工作,样机将安装于内蒙古茂名风电场。

  产业链瓶颈将逐渐消除

  业内人士表示,风机国产化将为我国风电行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同时,形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能力,为2010年以后风电快速发展奠定装备基础。

  事实上,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已超过1200万千瓦,提前实现发展目标。光大证券分析师王海生预计,国家为拉动投资大力发展新能源,各大电企将投资重点转向风电领域;以及国内风电设备产业链规模迅速扩张,将刺激市场高速增长。

  此前,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表示,我国风力发电的实质目标不是装机数量的增长,而是大力推进风电设备特别是整机的国产化进程。而目前,风电机组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偏弱制约了我国风电设备发展。

  “5家企业研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风电机组,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能力,为国内风机整机企业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CRESP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罗志宏表示,目前,与5家企业整机配套的绝大多数零部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难度最大的主轴承和控制系统也有望取得突破。

  “整机厂商长期竞争力体现在风机质量、研发能力和产业一体化上。”方正证券研究中心分析师李俭俭表示,随着国产整机产能释放及零部件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链瓶颈将逐渐消除,整机盈利情况持续改善。

  此外,通过风机国产化项目,使国产风机具有了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罗志宏表示,同一技术档次的风机,国产比进口价格低20%,比国外品牌在国内设厂价格低10%。他预测,未来随着风机的规模化发展,国内产品在价格、售后上将具有明显优势,国产化份额将不断提高。

  2008年,内资合资企业已占据了风电整机市场76%的市场份额。王海生预计,随着内资厂商的技术逐步成熟,国内风电设备产业链趋于完善,以及国际厂家的价格劣势,2009年内资份额将达83%。

  国产风机份额进一步提升

  风电设备国产化、本地化是国内风电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目前国际国内风电市场来看,兆瓦级风电机组将是我国未来的主力机型,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兆瓦级风机,并加快国产化,将是风机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要求风电投资商确保风电设备70%的国产化率,为鼓励国产化,发改委在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对设备进行捆绑指定。

  业内人士介绍,此前兆瓦(MW)级以上机组基本为进口机组垄断。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

  银河证券的报告显示,从技术上来说,国际上大型风电技术近二十年来日趋成熟。在不断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和扩大可经济利用的风力资源量的目标驱动下,国际上风电机组不断谋求更大的单机容量,目前国际主流的风电机组已达到2~3MW,最新主流技术为变桨变速恒频和无齿轮箱直驱技术,此外还大力发展海上专用风电机组。

  近十年来,我国大型风电机组制造业基本从零起步,掌握了750KW机组整机和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并实现了批量生产,目前国产MW级变速变桨恒频机组正处于研制或引进阶段,并有部分机组投入运行。

  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罗志宏表示,“风电国产化”项目带来了两大突破:首先,原来我国生产的风机都是购买国外公司的许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能在国内销售。现在,这5大企业全部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销售地点没有国外的限制,而目前国外对风机整机的需求很旺盛,因此,这些企业未来的盈利将有很大提升。

  其次,在技术类型上,国内厂商原有技术生产的风机发电功率在1MW以下,风机也不具备变桨变速功能,5家企业此次研发的风机都超过了1MW,与国际先进的主流技术接轨,风机具有变桨变速功能,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跨越和提高。

  到目前为止,风机国产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国外风电机组在国内市场占66.54%,到2008年,国外机组仅占24.4%的份额,内资公司生产的份额超过70%。到目前为止,兆瓦级以上机组占国内全部装机容量逾50%,其中80%是由内资生产的,预计随着项目的进展和技术的提升,内资厂商生产的风机比例将进一步提升。